改变磁场就能悄无声息地降低温度?这不是魔法,而是神奇的磁制冷——利用磁制冷材料(常为稀土金属或其化合物)、磁制冷装置,就能达到高效、环保的制冷效果!
消失的磁场
在介绍磁制冷之前,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材料的磁性?磁性又是从何而来的?
生活中,磁性冰箱贴可以轻易附着于铁质的冰箱上,但无法贴附于铜质的门把手或水龙头。铁和铜对外加磁场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反应,这种性质被称为磁性。
磁性取决于材料的微观结构。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,而原子包含了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,运动的电荷会产生磁场。在物理学中,我们用磁矩衡量磁场的强度和方向。
在宏观世界里,电动汽车线圈中的电流产生磁矩,驱动转子旋转进而产生动力;在微观世界里,每个原子内部,电子在不同能级轨道的运动会产生轨道磁矩,电子的自旋会产生电子磁矩,原子核内质子的自旋会产生原子核磁矩。
为什么不同的材料会呈现不同的磁性呢?上文提到了每个原子都有自己的磁矩,当每个原子的磁矩有序排列、指向相同时,材料对外就会呈现出宏观的磁场,这种微观结构被称为铁磁相,例如磁铁。
如果把磁铁放到高温环境中,它产生的磁场就会衰退直至完全消失。这又是为什么呢?我们都知道布朗运动,它表明了分子存在随机无序的热运动。微观粒子都存在类似的热运动,温度越高,无序程度越大。如上图所示,当温度足够高时,电子的无序热运动会使不同原子产生的磁矩方向不再相同,磁矩转变为随机无序排列,于是无法对外产生较强磁场,这种微观结构被称为顺磁相。只有外界施加足够强度的磁场,才能从顺磁相恢复到铁磁相。
知识拓展
能让磁性改变的居里温度
居里温度是使磁性状态转变的温度,因纪念法国著名物理学家皮埃尔·居里在1895年对铁磁-顺磁相变温度的研究工作而得名。低于此温度时,物质表现出铁磁性(微观结构是铁磁相);而高于此温度时,物质表现出顺磁性(微观结构是顺磁相)。
例如,钕铁硼(目前人类使用的最强的永磁体材料)的居里温度是300~400摄氏度,一旦超过这个温度,钕铁硼的磁场会完全消失。
这里我们要再讲解一下“相”和“相变”这两个概念。固相、液相、气相(也称固体、液体、气体或者固态、液态、气态)是3种相态。固体分子间距小,相互作用力大;气体分子间距大,相互作用力小。
如果某种东西由一种物质均匀组成,拥有均匀的物理与化学性质,则称这种东西只具有一种相。当物质从一种相态转变为另一种相态时,就说这种物质发生了相变。例如,冰变为水,即固相变为液相;水变为汽,即液相变为气相。
磁铁升温失效就是从铁磁相到顺磁相的固态相变过程。两相转变的温度就是居里温度。
磁能生热也能降温?
如图所示,对高于居里温度、处于顺磁相的材料施加磁场时,无序排列的磁矩会在磁场的作用下,重新恢复磁矩定向有序排列的铁磁相。
在这个磁矩无序到磁矩有序的过程中,电子无序热运动多余的动能被迫释放,这部分动能会加速原子的振动,宏观反映为材料温度上升;反之,退去磁场,从磁矩有序到无序的变化需要补充这部分动能,造成原子振动减速、材料温度降低。我们可以简单记忆为,磁化放热(材料升温)、退磁吸热(材料降温)。这种由于外加磁场变化使材料温度变化的效应称为磁热效应。
磁铁要保持铁磁相(有磁场),需要低于居里温度,才能对外提供磁场。而对我们能制冷的磁性材料来说,它的居里温度需要在制冷温度附近,才能利用外加磁场驱动的顺磁-铁磁相变实现制冷。即只有在居里温度附近才有铁磁-顺磁相变,有相变才有热效应(温度变化)从而制冷。
64号元素钆的居里温度恰好为19摄氏度,为室温温区的制冷提供了可能;钆镓石榴石(Gd3Ga5O12)的居里温度约为2开尔文(零下271.15摄氏度),可用于低温制冷。
如何实现制冷?
单次退磁降温无法实现连续的制冷。我们需要一个热力学循环才能源源不断地将热量从低温搬运至高温,提供持续制冷。以极低温制冷为例,一个典型的磁制冷循环包含4个步骤。
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奥克曾因发明磁制冷装置,对低温材料热力学和热力学第三定律实验验证作出了卓越贡献,获得诺贝尔化学奖。
如今,磁制冷材料和磁制冷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航空、航天、医疗、电子、低温物理研究等领域。例如,为航天遥感传感器、量子计算机提供低温等。
传统的制冷方式,需要使用氟代烃制冷剂实现吸热、放热。但氟代烃易引发温室效应,例如,汽车空调使用的四氟乙烷分子引发的温室效应等效于1400个二氧化碳分子。为了抑制制冷剂引发的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,未来20年,我国承诺削减80%的氟代烃制冷剂。由于磁性材料不会挥发至大气引起温室效应,科学家也在研究室温温区的磁制冷冰箱和空调。希望在未来,绿色环保的磁制冷能走进千家万户。